主轴承盖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展示 > 主轴承盖

不懂复盘再努力也是白忙一场

  21世纪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,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。

  站在这个消费互联网红利消失,产业互联网将兴未兴的时候,没什么惯例或者成熟经验可以直接拿来,也没什么模式可以照抄。

  所以,我们只可以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、教训,快速迭代;同时,将别人的实践与教训,也快速地总结迭代。

  组织的学习速度要追上环境的变化速度,才能不被淘汰,这就是21世纪的组织竞争力。

  对于成年人来说,学习的内容10%来自正式培训和教育,20%来自和他人交流,70%来自工作岗位的实践。

  《刻意练习》的作者觉得,一个人有可能是在一个领域浸润数年而没有多大提升,因为他只是在进行天真的练习。

  什么是“天真的练习”?就是漫无目的地、机械地练习,很少看到练习中的问题,也就很少能进行改进,因此,日积月累反而成了低水平的重复。

  柳传志认为:学习能力是什么呢?不断地总结,经常地复盘,把怎么打的边界条件都弄清楚,一次次总结以后,水平自然慢慢的升高,这实际上算是智慧,已经超出了聪明的范围。

  曾国藩有一个习惯,每做一件事,不管成或不成,都会进行复盘。他志向远大,但觉得自身资质不好,只可以通过不断复盘反思,来不断改进。

  他最后做到“立德立功立言”,但在这功绩背后,充斥着他对自己人生的复盘,翻开他的家书,大多是他对自己遭遇的复盘与心得。

  20世纪90年代,柳传志阅读《曾国藩》一书时,对曾国藩的复盘方法倍加推崇,他不仅将复盘应用于企业,还将复盘放入联想三大方法论中(联想三大方法论:极强的目的性,分阶段实施,复盘),要求团队小事及时复盘,大事阶段性复盘,事后全面复盘。

  联想认为,复盘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学习能力,这也是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标准——做所有的事情,除了看结果好坏,也要看做事的人能否从中学到东西。

  如果能够从失败中找到原因和改善措施,这种失败值得宽容。相反,如果成功了,但是不知道为啥会成功,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,也是毫无意义的。

  比如,吴晓波的《大败局》,就是对“企业为何失败”这一主题进行复盘的一次经典尝试。

  芒格也喜欢复盘别人的失败,他认为“只有清楚自己将在哪里摔倒,你才能知道避开哪些坑。”

  行军打仗,最怕方向和路线错误。方向错误,再努力也到达不了目的地;路线错误,就会徒增抵达目的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险阻,甚至困难会大到让我们到达不了目的地。

  而复盘,就如同行军过程中不断检查GPS,校正自己的轨迹是否在正确的航线上。

  行军打仗,最怕方向和路线错误。方向错误,再努力也到达不了目的地;路线错误,就会徒增抵达目的地过程中的困难和险阻,甚至困难会大到让我们到达不了目的地。

  而复盘,就如同行军过程中不断检查GPS,校正自己的轨迹是否在正确的航线上。

  复盘的第一步就是回顾目标,从当初制定的目标出发,对照如今的结果,列出哪里做得好,哪里做得不到位。

  这里要注意,一般我们以为回顾目标轻而易举,但是在复盘过程中会发现,后面说不清楚的地方,往往在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,这些伏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。

  复盘中常见的问题是目标制定得比较笼统。比如说“带好团队”、“完成销售任务”,这样将很难精确评价实际结果,也很难充分复盘。

  所以,在目标制定方面,一定要符合SMART原则:即明确具体、可衡量、有挑战但可实现、相关可控、有时限。

  否则在复盘时,有可能会出现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的情况,各执一词,僵持不下。

  针对目标,另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小组成员对目标的理解不一致,导致大家对同一件事的分析、评价不一致,继而发生分歧。

  如果在复盘中发现大家对目标缺乏共识,要么终止复盘,要么组织必要的研讨。否则在后续的复盘中,往往会进入各自的理解范围,而导致交流难以继续。

  这里也反过来提醒我们,事前应确保小组成员对任务目标与成功标准的准确理解,否则,就失去了评价和甄别差异的基础。

  同时,在日常工作中,团队可以将目标与计划明确地展示出来,让每一个参与行动的人都能看到。

  原因包括但不限于:对复盘的结果是否牵涉到自身利益,心存疑虑;坦陈自己不足,影响到自身权威;或者自我感觉良好。

  解决方案也要对症下药,明确复盘的目的是学习,让大家树立开放心态,坦诚表达;尤其领导者要以身作则,主动反思自我,不遮掩,不护短,为大家树立榜样。

  在回顾工作过程中,很多人容易分不清轻重,报流水账,或者纠缠于细节,引发不必要的讨论。

  一方面会让讨论变得冗长、拖沓,另一方面也可能没有抓住重点,无法产生有价值的学习。

  首先,需要复盘主持人根据复盘目的、主题来设计复盘会议程。要么让大家提前准备、事先同步信息,要么在会议开场,提示警醒我们聚焦目标,简明扼要。

  综上,我们正真看到,复盘一定是针对明确且可衡量的目标进行的,很多人目标定得模糊,工作开始得匆忙,这样的复盘不仅难度很高,而且很难达成共识,失去有效学习的价值。

  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步骤,找到了亮点与不足,就可以分析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关键要素。

  亮点是由哪些问题导致的?其中主观原因有哪些?客观原因有哪些?真正起作用的重要的条件是什么?

  分析原因是复盘最主要的环节之一,直接影响到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,学到多少。

  很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彼此之间相互干扰,使得分析原因时显得一团乱麻、莫衷一是。

  丰田的精益生产使得它屡夺新车销售冠军,但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、大野耐一更愿意提及丰田的“五个为什么”法。

  “五个为什么”指的是面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要通过连续追问五个(或者更多)为什么,找到其背后的真正原因。

  一个最有名的例子是:有一次,生产线上的机器总是停转,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。于是,大野耐一与工人进行了以下的问答:

  五问:“为什么磨损了呢?”再答:“因为没安装过滤器,混进了铁屑等杂质。”

  所谓连续追问,其实针对的是做事情“差不多就行”、浅尝辄止、糊弄一时的态度。只有真正逼近问题的根源,逻辑才会清晰浮现。

  这样既失去了客观公正,也是防卫性心态。同时,由于聚焦于失败,也会让复盘会成为批斗会,加剧大家的防备心理。

  这时,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首先站出来,以身作则地反思自己的不足,作为表率,影响他人。

  同时,我们该意识到,复盘会不是批斗会,要以学习为导向,坚持“对事不对人”。

  主持人要及时打断针锋相对,将焦点引回具体的事件中,维护客观、平等、开放的氛围。

  有时候,复盘时暴露出的问题很多,领导者容易揪住每个问题,什么都要做多元化的分析,因此导致会议冗长,同时难以驾驭。

  必要时,复盘会的主持人要进行控场,打断无休止的拖沓,聚焦主题,抓住重点问题进行分析。

  赢的人要反思,我们侥幸在哪里;输的人要反思,我们输在哪里,是哪些事情我们做好了,我们就会赢。

  把时间专注在这,可能会好些,否则永远把时间停留在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,那就没士气了。

  赢的人要反思,我们侥幸在哪里;输的人要反思,我们输在哪里,是哪些事情我们做好了,我们就会赢。

  把时间专注在这,可能会好些,否则永远把时间停留在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,那就没士气了。

  输赢都要进行复盘,这样做的目的,是为了提炼出经验,巩固优势,改善劣势,这样才有接下来的胜利。

  美军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时,由于复杂多变的环境,遭遇很多不熟悉的挑战,对此,他们对每一件事都进行AAR(行动后反思)。

  关键是,他们在复盘后,将本次事件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上报,并将这项经验列入以后执行这类任务的标准作业程序。

  比如,在遭遇当地武装分子袭击后,他们在一次AAR中发现,那个地区没有狗,当地人对军用德牧非常恐惧。

  一开始,士兵们发现很多领域需要加以改进,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迅速普及,问题慢慢的变少,各部门都形成了一系列“工作指引”,将自己的最佳实践记录下来。

  学习型组织的标准之一就是不要犯曾经犯过的错误,避免“重复交学费”。而那些没办法将经验转变为能力的人,则是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。

  复盘时我们喜欢总结规律,但我们也非常容易轻易得出“规律”,对于只出现过一次的偶然因果,误以为是规律。

  复盘结论是否涉及了一些关键要素及其内在关系?他人是不是能够准确理解并执行?

  复盘的结论,是否经得住连续追问“为什么”?涉及的是根本问题,还是停留于具体时间?

  复盘结论是否涉及了一些关键要素及其内在关系?他人是不是能够准确理解并执行?

  复盘的结论,是否经得住连续追问“为什么”?涉及的是根本问题,还是停留于具体时间?

  有时候大家又容易总结出一些高度概括的原则,比如“项目成功的重点是精准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”、“这件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”……

  而且,由于经验教训只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,未被清晰识别、梳理出来,也就难以被传播和共享。

  为此,需要复盘主持人在参与者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时,引导参与者将其“具象化”,也就是补充这一经验使用的场景、达到的目的、具体的动作、和相关需要注意的几点(比如,做到什么程度,关键要素或风险是什么)。

  在总结经验教训环节,一些人也会把焦点指向上级、外部或不切实际的期望,例如,“下次,要是某位领导能够如何如何就好了”。

  这也是一种受害者心态,寄希望于自己不可控等因素,并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。

  对此,复盘参与者应该关注自己可控制的范围,想一想,在有限条件下,我们如何能够做得更好?

  如果确实有组织层面改善的必要,可以将这个发现作为专门的《管理改进建议书》,进行留存与提交。

  只有将学到的经验教训付诸实施,转化为未来的行动改进,才算完整的学习。因此,在复盘时,要制定学习转化与后续应用计划,落实到行动中。

  在2017年双十一之后,阿里各业务团队都开始集中复盘双十一,CEO张勇在总结了亮点之后,更提出:“总结和沉淀经验,孵化更多创新的想法和业务,将今天的峰值变成明天的常量。”

  保持优势,补上劣势,将今天的峰值变成明天的常量,这就是复盘带来的巨大价值。

  继续做什么?找到团队表现良好,需要保持下去的领域,让成功可以复现或强化。

  继续做什么?找到团队表现良好,需要保持下去的领域,让成功可以复现或强化。

  需要注意的是,在后续实践中,要明确负责人和时限,并列出明确时间表,防止复盘会后出现虎头蛇尾,缺乏行动,从而让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白白浪费。

  因此,复盘的主持人需要重视会前的策划准备、会议过程中的引导,以及会后的推进。其次,是引起领导者重视,将复盘及后续计划纳入工作任务与考核中。

  因为复盘是一个微妙的团队对话过程,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一些敏感话题,如谁应该对“未达预期目标”承担相应的责任,是不是真的存在决策失误等,因此,主持人要有熟练的团队引导技巧,能大大的提升对话和复盘的质量。

  第八,为团队研讨提供必要而合适的工具与方法,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,提高团队工作效率;

  复盘时,如果看起来一团和气,则没有人愿意指出问题;如果相互指责、归罪于外,也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。

  所以,一个合格的主持人就像催化剂一样,有助于促进团队研讨中发生化学反应。

  宝剑锋从磨砺出,每一柄名震九州的宝剑,都是从一次次的纠偏、打磨中诞生的。

  复盘就是对组织的不断打磨,它既将剑身上每个凹凸不平的铜斑锈迹磨平,也让剑锋变得更锋利。

  任正非认为:“将军不是教出来的,而是打出来的”。为此,在华为的战略预备队中,复盘做到了100%全覆盖。

  古今那么多人推崇复盘,不是没有道理,但是能不能用好这种方法,还要看我们自己。

  作者简介:邱昭良,管理学博士,高级经济师,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