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公告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媒体公告

创新河南 创出新彩丨洛阳 彰显创新城市特质

  “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第一个任务,扎实推进产业发展‘136’工作举措,把创新落到产业上、把产业落到风口上,着力重塑产业格局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”

  近年来,洛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,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,瞄准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主攻方向,细化实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“136”工作举措,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、把产业落到风口上、把主体落在企业上。全市创新平台建设亮点频出,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,关键技术攻关不断突破,创新人才队伍加速集聚,创新生态持续向好……

  在省委工作会议提出“第一战略”后,洛阳市聚焦省委决策部署,围绕全市科学技术创新重点工作任务,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、市科创委会议等,推动部署要求落地生根、见到实效。

  洛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洛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、更依赖创新,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、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,坚定不移走以创新引领发展之路。

  为深化“第一战略”决策部署,洛阳市出台《洛阳市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动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《2023年洛阳市建设国家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进工作方案》等方案,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。

  龙门实验室顺利揭牌运行、乌拉尔大学筹备顺利推进、伊滨科技新城建设全面起势、科技产业社区高标准建设……全市重要科学技术创新载体遍地开花,为洛阳现代化建设培育新动能;谋划实施2023年科创高地建设、创新平台提质、创新主体倍增等八大行动……科创新环境持续优化。

  “创新平台提质和创新主体培育,是支撑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。”洛阳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徐衣显表示,洛阳市持续健全“微成长、小升高、高变强”梯次培育机制,推进高素质创新主体倍增,完善全周期全链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,促进高效能创新生态优化。

  走进位于伊滨区的国宏智能装备科技产业社区项目建设现场,塔吊长臂挥舞,机器轰鸣,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。

  “一期进度已超七成,计划于年底前正式投用”,洛阳国宏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裴新杰介绍,“聚焦新能源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两个主导产业,园区重点围绕龙门实验室和国家农机装备中心两位‘行业大咖’的科研成果转化,同时协同中州时代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落地。”

  今年以来,洛阳市创新平台建设亮点频出:编制完成伊滨科技城战略规划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,高新区“管委会+公司”和“三化三制”改革任务大头落地,矿山重型装备、拖拉机动力系统等2个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……全市今年累计新增各类创新平台266家,总数达到3160个,构建覆盖洛阳“十大产业集群”的创新平台网络。

  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:推动规上工业公司研发活动全覆盖,启动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,首批遴选入库企业615家;开展2023年度首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,首批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53家。截至目前,洛阳市瞪羚企业达到50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达到2925家。

  今年1月,龙门实验室首次全职引进外籍院士团队——谷宇院士团队,标志着实验室在高层次、国际化人才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。

  人才是创造创新的源泉活水。截至目前,龙门实验室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等5位两院院士,入驻科研团队达9个,涵盖五大科创中心。

  去年年底,全省顶级规模的国资人才项目基金在洛阳设立,基金总规模5亿元,重点投向洛阳市河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(团队)项目,支持全市技术成果产业化和产业体系转型,实现了“科创基金”与“人才基金”联动。

  截至目前,洛阳市拥有省级以上领军人才54名,累计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(团队)33个、青年创新创业人才50名,创新人才队伍呈现加速集聚态势。

  今年7月,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海上风电场成功并网发电。该机组核心部件主轴轴承由洛轴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,再次刷新我国大功率风电主轴承的研制纪录。

  “此次主轴轴承的研制成功,结束了我国不能研制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主轴承的历史,是我国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,从跟跑到并跑的重要转折点。”洛轴总经理于海波介绍。

  科技创新唯有“华山一条路”。近年来,洛阳市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、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,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项目,加速创新突破和产业应用,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
  截至目前,洛阳市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省、市重大科技专项、“揭榜挂帅”项目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项,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0余项,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,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%、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。

 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第44位,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第49位;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.83%,连续4年领跑全省;高新技术企业首次突破千家大关;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13亿元、稳居全省第一方阵……“第一战略”落地洛阳,近两年来刷出亮眼成绩单。

  洛阳市副市长任丽君表示,下一步,洛阳市将继续锚定“第一战略”,让科技赋能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,让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引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,为加快建强副中心、形成增长极、重振洛阳辉煌贡献科学技术创新力量。

  8月31日,在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的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洛阳铜一”)车间里,一卷卷光亮整齐的铜铝复合材料制品从生产线上依次下来,即将供应给国内锂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。

  这件产品全称为锂电池用铜铝复合极柱材料,主要用于锂电池组串联上。锂电池组连接的关键是解决正极铝材和负极铜材的连接,铜和铝不能直接连接,因此需要采用铜铝过渡结构来实现连接。铜铝复合技术一度成为制约锂电池发展的行业难题。

  早在2012年,洛阳铜一就和来自北京科技大学、郑州大学、河南科技大学的专家开展合作攻关,试图解决铜铝复合板材的轧制和热处理、复合材料板型控制、轧制油选择、润滑工艺调整、热处理协同等问题。

  在铜铝两种金属复合过程中,解决氧化问题是关键,否则铝将因氧化而锈蚀。洛阳铜一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,在固液混合阶段通过创造无氧环境解决了氧化锈蚀的问题;铜铝结合界面的强度是产品能否具备市场价值的关键,目前,洛阳铜一为锂电池配套的铜铝复合产品剥离强度为50牛顿/毫米,远大于国标要求的12牛顿/毫米。

  洛阳铜一在铜铝复合方面的优异表现引起锂电池厂家的关注。2018年起,洛阳铜一与国内领先的电池企业联合技术攻关,成功研发锂电池用铜铝复合极柱材料。这种材料实现完全国产化,可以替代传统的摩擦焊接工艺,不仅使整个流程最短,还能降低锂电池组的生产成本、减轻重量、提高整体能量密度,提高锂电池的可靠性,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意义重大。

  目前,企业攻克15mm超厚复合料、1200mm超宽幅复合料、0.025mm超薄复合箔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“卡脖子”难题,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组、导电体、LED基板、通讯滤波器、建筑装饰等领域。企业还主导起草编制了GB/T32468—2015《铜铝复合板带》国家标准。铜铝复合项目两次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洛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  洛阳产业基础雄厚,“一五”期间,全国的156个重点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,从而在农机装备、轴承等领域形成相对的产业优势,比如一拖、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、轴研所、洛轴等。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工业城市,洛阳雄厚的工业基础,为智能装备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。

  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,洛阳市去年开始组建的龙门实验室,在省市县(区)三级党委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由两所高校牵头,十余家单位参与建设,提供包含人才支撑、技术协同、应用场景提供等方面的支持,迅速形成浓厚的研发氛围,通过与企业合作,一些成果涌现出来。同时,洛阳在全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起步、占比和成效方面,都属于排头兵的位置。

  洛阳市一直把科学技术创新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,一方面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,另一方面通过跨委局协同,在企业和科创平台间建立信息相互连通的机制,将洛阳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开放给科创平台,为其提供科技的试验田和用武之地。洛阳良好的科创氛围,吸引了像深圳前海基金等投资机构的青睐。

  2021年9月7日,省委提出全方面实施“十大战略”,其中把创新驱动、科教兴省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“十大战略”的首位。从省科学院的重建,到嵩山实验室、龙门实验室等的建设、再到清洛研究院等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、省产业研究院、中试基地等的打造,河南建立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四梁八柱,为建设创新高地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  但在高校院所数量和整体发展质量上,河南同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,原创性研究面临高层次人才产出量不足的问题。在人才柔性引进方面,河南能采用灵活性更好的政策,通过制定更好的研发容错机制,来鼓励创新。

  洛阳优良的自然环境,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,便利的生活条件,以及正在建设的青年友好型城市,对于吸引青年才俊来洛创业、就业,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近年来,洛阳科技产业社区广泛兴起,为青年人才参与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,提供了广泛的机会。用好现有产业优势和科创载体,将一个个鼓励科研创新、吸引人才发展的措施精准实施到位,未来洛阳必将在中原这片科研的沃土上开花结果。